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 页 > 法纪讲坛 > 廉政课堂 > 正文

为什么蜕化变质,是个大课题

发布时间:2018-10-15 10:3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阅读:
【字体: 打印

随着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一些大案要案呈现出年深日久、逐步演变的特点。有的干部在违纪违法之前,也曾经要求进步,也做过有益工作,有的还当过先进,这是真实存在过的。

  没有人生来就是坏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问题是,人是会变化的,往好处变当然是好事,向坏处走则令人痛心。学习先进,见贤思齐,理所应当,自不待言。与此同时,管党治党尤要关注、研究人是怎样蜕化变质、一步一步变坏的?很多人包括似乎“很精明”的领导干部,理论上可以讲得头头是道,而一旦涉及本人利益,往往就会晕头转向、不知所从。这正是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恐怕也是领导干部必须直面的人生考题。

  某些有本事、有能力,也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干部,为什么会在其人生巅峰急转直下,蜕化变质,违纪违法,乃至沦为阶下囚?这里至少可以引出这样几个话题。

  其一,如何看权力。权力是柄双刃剑,用得好,造福一方;用不好,则身败名裂。这,本来是个常识。常识之所以要反复说,是因为权力的魔力在很多时候会使某些人对常识视而不见、对常理听而不闻,这是潜在的大风险。这方面,群众有一种调侃式的比喻——有的干部在糖衣炮弹面前,想的是既把糖吞了,又躲过炮弹。天下哪有这样的美事?经验表明,所有滥用的权力,一旦被金钱美色粘牢,就会变成无法摆脱的致命毒药,没有例外。

  其二,如何看贡献。有贡献就有荣誉,有作为才有地位,这没错。但是,贡献不能成为伸手捞钱的理由,作为不能成为挑战纪律的资本。有的地方、单位的领导,把事业发展起来,把企业振兴起来,紧接着就迷狂了:“老子做了那么大贡献,吃点喝点拿点用点算啥嘛!”于是,和这个比,和那个比,越比心里越不平衡,越比就越感到私吞多少都理直气壮。这些人也不想一想,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没那么多人一起奋斗,仅凭个人之力能有多么大的“贡献”?把个人的本事、贡献看得过大、过重,是最不清醒、最不明智的。

  其三,如何看升迁。有一种人只能捧着顺着,一路提拔重用,青云直上。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怨天尤人、怒气冲天,对组织闹情绪、发脾气。这种人通常地位已经不低、权力已经很大,但由于个人欲望极度膨胀,怎样都不知足,也因此更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既然没有升官的机会,就狂敛滥捞,胡作非为,好像变了一个人。这类人不仅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从本质上说,也是“三观”不正、典型的投机钻营分子。所以,功名利禄是一个不会骗人的镜子,考察和识别干部必须加试并看其能否通过这一关。

  其四,如何看晚节。干部自青年而壮年努力工作清白做人,却栽在退休前,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这说明,“善始不易,善终更难”。我们不必用“一世聪明,一时糊涂”这样的思路作“值与不值”的比较,而是说即使干部的人生阅历比较丰富,也未必都能够抵得住诱惑、过得了廉洁关。现实中往往是,年龄大了,即将离开岗位,容易精神懈怠,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容易“阴沟里翻船”。倘若退休前盘算着趁机捞一把“安度晚年”,在正风反腐持久高压的态势下,这样的“好事”已属痴心妄想。

  功劳与错误之间、贡献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功劳不能抵消错误,贡献不能抹掉罪行,犹如今日的荣誉不能代替明天历史。虽然很多犯罪看似一念之差、肇于微末之迹,但细细查之,无不是因为判断上的荒谬和认识上的荒唐。

  不管职务多高、能力多强、贡献多大,一任私欲膨胀,不能正确对待权力、荣誉、金钱等,栽大跟头是必然的。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摆在面前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