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 页 > 要闻要论 > 正文

不愿、不敢、不会监督顽疾尤须根治

发布时间:2018-11-06 08:4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阅读:
【字体: 打印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鲜明提出,监督是基本职责、第一职责,要求纪委监委定位向监督聚焦,责任向监督压实,力量向监督倾斜。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监督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是弱项和短板,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这三种病症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有的认为“监督无用”,不愿监督。一些党组织和纪委监委“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的观念尚未转变,甚至根本就不想转变。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监督是虚活,做的是无用功,宁愿整天围着案件线索转,主要精力根本没有放在强化监督上,还振振有词称“案子都办不过来,哪有精力搞什么监督。”一些纪检监察干部“一语道破”,“案件数量年底要交交账比一比,监督做多做少、效果在哪儿,没有比较。”不难看出,不愿监督根源于主观上不担当、不负责、不作为,本身就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亟待大力纠治的问题。

有的认为“监督惹事”,不敢监督。一些党组织和纪委监委错误地认为,监督就是惹事、找茬儿,容易得罪人。有的陷入人情泥淖,认为日后还要与监督对象“低头不见抬头见”,实在抹不开面子、拉不下脸来,这点越往基层表现越明显。有的爱惜羽毛和所谓“仕途”,心里整天扒拉自己的“小九九”,认为监督搞得多,得罪人也就多,民主测评时吃亏的还是自己,如若遭到打击报复更是“哑巴吃黄连”。不敢监督者,倒起苦水来貌似头头是道,但从根本上说,是“公”与“私”界限不清,没有清醒认识到监督是组织赋予的责任、交办的任务,绝非可以计算个人盈亏得失的“生意”。

有的认为“监督太难”,不会监督。一些党组织和纪委监委倒是经常把强化监督挂在嘴上,但对监督职责定位和边界把握不准,存在监督缺位、监督越位、监督发散问题。有的搞监督没有形成合力,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既导致资源内耗,也让基层单位疲于应付。有的搞监督因循守旧、不思创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开展监督表面上阵仗很大,实际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发现不了问题。比起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似乎更容易被理解和宽容,但实际上危害也相当之大。不会监督的人去搞监督,很容易使监督沦为“纸老虎”,折损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人们常常听到,落马贪官忏悔时都会拽上一条“组织不管不问”的理由,这虽然有很大的“甩锅”成分,但确也让监督者心头一沉;在分析违纪违法案件成因时,因为监督乏力而被诟病“放水养鱼”,更让组织痛心不已。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这“三不”就像是长在监督身上的三颗毒瘤,严重影响监督效能,必须多管齐下,真正让监督硬起来强起来,做到良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不搞不教而诛。各级党组织和纪委监委必须深刻理解强化监督是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部署和举措,自觉树立“办大案要案是成绩,把监督搞好是更大的成绩”的理念,主动把监督摆上重要位置;必须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敢于监督的担当精神,不断健全完善监督制度和考评体系,让监督工作成为强杠杠、硬指标,对疏于监督或监督不力的严肃问责;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在用好用足现有监督手段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为监督安上“探照灯”,搭建起公权力运行的“玻璃房”。

反腐败从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变也好,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也好,强化监督都是一条绕不开的必由之路。根治“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病症,让监督强起来,我们党才能在不断自我净化中永葆先进、永远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