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 页 > 法纪讲坛 > 廉政课堂 > 正文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如何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03 17:0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阅读:
【字体: 打印

“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在2日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

  从科学救治到研判疫情,从药物研发到疫苗开发,从“揭榜挂帅”到科研信息的开放共享,从一线临床技术创新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疫情防控的指示中强调科技支撑的重要性。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更加明确:“当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科技战疫做了些什么?

  疫情发生后,科技部迅速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和单位,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织协调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全力打好科技防控攻关战。通过这些来自不同领域权威专家的综合论证,遵循科研和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科技部迅速启动第一批应急攻关项目。自此,科研攻关不断强化科技、卫健、药监、教育等部门协同运转的工作机制。

  几乎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启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项目,项目指南明确提出,鼓励学科交叉,用新的科研范式理念系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在科学部署下,临床救治方案的优化和药物筛选、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等5个重点攻关方向均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综合多学科力量全力攻关,目前进展顺利。

  在病毒溯源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沈永义教授、肖立华教授等科研人员,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杨瑞馥研究员及广州动物园科研部陈武高级兽医师开展的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随后,香港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的科研团队发表文章,同样认为穿山甲是潜在中间宿主之一。

  从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并增加“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们对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持续深入了解也有赖于多学科合作攻关。科研攻关组从一开始就将病毒传播路径研究作为重点进行了部署,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病毒、呼吸、传染病等各领域研究人员参与这项工作。

  识别病原体,分享病毒基因序列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中国多个科学团队不懈的努力下,从发现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到多种分子测试手段的开发,对新冠病毒的分子检测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飞速进展。

  疫情爆发之初,由上海、武汉、北京和悉尼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采用宏基因组测序,从一位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身上提取样本,鉴定出一种未知冠状病毒。这个研究团队在1月10日首次将它的初步基因组序列存放在GenBank公开数据库中。

  与此同时,中国疾控中心派出的团队从3名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并培养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电镜图像表明这一病毒具有典型的冠状病毒形态。基因组测序表显示,它与蝙蝠体内的SARS样冠状病毒具有85%的相似性。在1月12日,这一研究团队将3个基因组序列存放在可公开查询的GISAID数据库中。

  第三个研究团队来自武汉和北京,他们从另外5名患者中发现了同一病毒,并且将5个基因组序列存放GISAID数据库中。研究团队还发现这一病毒使用ACE2受体进入宿主细胞。

  上述三个团队的公开数据为病毒诊断提供了基础。许多国际组织利用这些序列数据设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的引物,从而支持全球公共卫生实验室在没有商业检测方法的情况下开展病毒检测工作。

  “正是因为中国在第一时间识别出病原体并分享了病毒基因序列,才避免了疫情更大范围的扩散。”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

  疫苗药物研发齐发力

  从当前临床诊疗救治工作看,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疫苗、药物、检测试剂,这些都是疫情防控中最牵动人心、全社会急迫期待的。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对抗击疫情所需要的疫苗、药品等研发,要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药物和疫苗科研攻关力度。

  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我国新冠病毒疫苗5条技术研发路线正在同步开展,其分别为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和DNA疫苗)、减毒流感病毒疫苗载体制成的疫苗,预计今年4月至5月将有部分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有效药物则是病毒的克星,能阻止轻症转为重症,降低病亡率。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快推进“三药三方案研究”。中医药在阻断轻型患者向重型患者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纳入了第三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科研人员从70000多个药品或化合物中筛选出5000个可能有效的候选药物,在普通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水平上进行初筛后,选定大约100个药物在体内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磷酸氯喹、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脱颖而出,磷酸氯喹用于轻型、普通型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纳入了第六版诊疗方案;针对重型患者治疗采用的恢复期血浆治疗纳入了第五版诊疗方案,大量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利用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的特异性抗体中和新冠病毒,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时间更短、结果更准、操作更简便的检测试剂,有利于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快速测试产品开发,同时做好相关设备配套和人员培训,增强检测能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助力防控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它们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疫情发展态势和趋势进行分析,是这些新兴技术用武之地之一。疫情前期,基础电信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聚焦一些重点地区、重点省份,特别是聚焦关键时间节点,提供了人员的流动信息以及疫情态势。例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建立了风险人群感知大数据平台,用于对疫情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发了密切接触者测量仪,每个人只要输入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证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密切接触者。

  除此之外,在医疗物资的保障调度、发热检测、药品筛选和疫苗研发、病毒溯源等方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都在进行相应的探索。

  在医疗物资的保障调度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发了重点医疗物资的保障调度平台,实现了保障和调度的有效性和实时性。海康威视、百度、旷视等企业研发了各种各样的红外测量设备,通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可以快速识别谁是发热患者。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研发了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的手段,提高诊断效率。

  “整体来看,大数据技术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发挥了特别积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评价说,一些互联网企业提供免费的算力,支撑药品的筛选以及病毒疫苗的研发,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探索。另外,对于大家都很关注病毒的溯源,大数据技术也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人类与新冠病毒的胶着对垒还在继续,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正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所说,防控这一疾病最强有力的生产力一定来自科学研究。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咬紧牙关、倾尽全力,加大科研攻关,夺取战“疫”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