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勇开新局
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创新动力澎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持续展现强劲动力。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认识内外环境新的重大变化和面临的风险挑战,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国经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
理念引领:“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潮头掌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研究讨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复杂局面,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大决策;
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针对新时代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深远谋划,不断解决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突破、新发展。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一域之变,可见全局。
四川宜宾,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却一度环境脏乱、河水黑臭,许多化工厂在江边生产,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江。
“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前往长江上、中、下游调研,三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宜宾市启动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对“三江六岸”进行生态修复,一条192公里的城市生态长廊徐徐铺陈延展,成为长江上游一条美丽的“绿飘带”。
庭院经济、绿色能源、生态旅游……居住在长江边上的群众发现生态更美了,腰包也更鼓了。共抓大保护不仅没有影响发展速度,还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观念一转天地宽。
“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诸多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数据是生动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考验,中国经济展现出十足的韧性。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0万亿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22年上半年,面对国际环境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
“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样概括新时代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改革攻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一个瞄准高新技术发展设立的园区,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前往考察。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他勉励大家,“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语重心长地对企业负责人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这里,强调的还是“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经过改革开放长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以粗放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支撑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尤其在部分高精尖技术领域被“卡了脖子”。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生动的比方,提醒“卡脖子”的风险:“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源。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引下,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我国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新进展,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
小到一间车间一家工厂,大到一个省一个行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脱胎换骨”式变革的例子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
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的研发资产已接近2.8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4.2%;创新指数排名升至全球第12位,进入到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由数量规模向质量规模转变阶段。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勇于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针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问题,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针对资本野蛮生长问题,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针对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问题,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一块块发展短板被补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持续澎湃。
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格局重塑:“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3740米海岸线,11个泊位,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一派繁忙景象。
而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海外订单骤降,不少地方停工停产,舟山港一度静了下来……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调研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情况。他勉励大家,“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一个多星期后,北京,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我们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
无论是国内考察座谈,还是出席国际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阐述和部署,新的发展图景正加快绘就。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一方面加强需求端管理,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广交会、消博会、服贸会、进博会等国际经贸盛会如期举行,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指出,“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
一场“补链强链”行动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组织对制造业产业链进行全面系统梳理,找准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2022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通胀预期高企的情况下,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外贸进出口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重要基础,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战略自信,彰显勇毅前行的强大底气和定力。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
小小一粒种子,让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2022年4月,正在海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再次指明种子之于中国饭碗、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种子安则粮食安,粮食安则天下安。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牢记重托,以创新模式推动技术攻关。”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合作交流部负责人夏勉介绍,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正在与国内种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共同探索企业“揭榜挂帅”的创新之路:面向全国公开发布技术需求榜单,吸引40余家科研单位应征揭榜,开展76个科研项目攻关,聚合300多名全国科研人员在海南开展科研活动,集中力量打赢种业保卫战。
粮食安全如此,其他方面的安全也是如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认识内外环境新的重大变化和面临的风险挑战,把保证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指引全党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反复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体系防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未雨绸缪,功不唐捐。
观察中国经济,要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既看当前之“形”,也看长远之“势”。纵观国内,发展改革任务依然繁重,放眼全球,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坚持好必由之路,利用好战略有利条件,我们就能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经济就一定能持续扬帆远航、行稳致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