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 页 > 要闻要论 > 正文

从二十大报告看未来中国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发布时间:2022-10-20 09:0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阅读:
【字体: 打印

22.jpeg

2021年9月28日,合肥第二小学开展学党史、迎国庆活动。

33.jpeg 

2021年3月18日,郑州,河南春晚《唐宫夜宴》演员“穿越”打卡地铁站,并与智能机器人互动交流。

44.jpeg 

2021年10月3日,北京西红门,金逸国际影城,电影《长津湖》海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5.jpeg 

制图:王婵

嘉 宾

王 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

王学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史教研室主任

侯衍社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王学斌:谈及文化建设,有几个关键词:自觉、自信、自立、自强。这是我们首次将文化自强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要实现文化自立、文化自强。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高扬革命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只有文化真正强起来了,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自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可见党中央一直积极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细化部署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任务。今后5年乃至到2035年的文化建设,必须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要目标,把各项部署安排落到实处。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建设,在二十大报告的各领域各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例如,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关于乡村振兴,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关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调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关于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强调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所指出的:“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必须要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认识文化、理解文化、把握文化,才能真正做到自信自立。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侯衍社: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重大问题。

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指导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在文化发展问题上,一旦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文化自信自强也就无从谈起。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制度来展开、来推进。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精神文明创建还是网络建设管理,都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要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引向深入,切实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王巍: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的中国学者,经过了20年的努力,已经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出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证实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程,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对中华文明演进的环境背景、兴衰原因、内在机制等取得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这不仅为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一手材料,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考古学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最终要服务人民,要让人民群众共享考古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用各种方式手段,包括通俗读物、电视讲座、综艺节目等全方位展示中国最新考古成果。实践证明,中国考古人在学术科研和服务人民的完美融合中,不断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认可。《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三星堆考古发掘直播”等有效的考古学文化传播形式既正确传播了考古知识,又拉近了考古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大家在考古文化的洗礼中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我们将继续为此奋斗,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同时,要在继续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要把研究成果向社会广泛推介,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上发出我们的声音,推介我们的方案,争取世界文明研究的话语权,为世界文明研究作出中国贡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