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你的位置:首 页 > 法纪讲坛 > 廉政课堂 > 正文

如何破解谈话僵局

发布时间:2023-04-23 08:4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阅读:
【字体: 打印

谈话僵局本质上是矛盾运动的一种状态,矛盾运动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表明僵局有朝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正确分析谈话形势以及转化条件,利用有利条件创造有利形势,促使谈话整体进程朝着有利方向发展,就可以破解谈话僵局。破解谈话僵局关键在于促使谈话对象由对抗转向合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做好事前谋划与应对事中变化。充足的事前准备是关键,但执行需要灵活变化,避免过于僵化。谋划体现的是谈话中的确定性,包括分析现有证据、研究对方性格特点、设定谈话目标、制定谈话策略等。变化体现的是谈话中的不确定性,因谈话双方的信息差异性、谈话对象思想的易变性、谈话双方的感性因素等,导致谈话中存在变量,如果不能灵活应对,谈话就可能陷入被动,应变应以掌握谈话主动权为主。例如,在与公安干警李某谈话时,其利用公安工作经验故意不配合,制造谈话僵局。我们辩证分析李某的经验优势,虽然李某工作经验丰富,但丰富的经验也固化了李某的办案思维。我们抓住这一点,反其道而行之,放慢谈话节奏,减少谈话交锋,再配合做足思想政治工作,最终李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问题。

二是认识并阐释有利形势。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谈话人员应当向谈话对象全面阐释一体推进“三不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等要求,让谈话对象认识到党中央坚决反对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打消其侥幸心理,促使其端正态度,正确面对自身问题。例如,某国企“一把手”马某在谈话中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存在“企业特殊论”,中央对基层企业的要求应有区别。对此,谈话人员指出其思想认识问题,并结合政策及典型案例向其强调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与力度,促使其正确看待自身问题。最终马某认清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如实供述了自身问题。同时,在谈话中还要注重从宽政策的适用,宣讲“四种形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政策原则。

三是抓住措施变化的有利时机。在措施变化前后,谈话对象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此时,谈话人员的谈话内容会更有效地作用于谈话对象心理。例如,谈话对象吴某在谈话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留置,拒不配合审查调查。在留置后的第一天,吴某出现情绪波动,心理防线开始动摇。谈话人员抓住有利时机,以吴某自身经历教导其端正态度,严肃对待审查调查,继续对抗只会自食恶果。同时向其辨析严管与厚爱、教育与挽救的辩证关系,体现组织对党员的挽救与厚爱。最终吴某认清形势,在留置后第一天即如实供述了自身问题。

四是搭建良好沟通的信任基础。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能够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首先,谈话人员应当在谈话中展现坦诚、谦逊、理性等涵养,以及正直、善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与谈话对象建立良性互动,获得谈话对象的信任。其次,谈话人员应当尊重谈话对象人格,在谈话中坚持“同志式”谈话,依规依纪依法保障其正当权利,关心谈话对象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通过人文关怀增强其对谈话人员的信任。再次,谈话人员应当提升换位思考能力,时常站在谈话对象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搭建对话的平台,增加信任感。最后,谈话中可以借助谈话对象与其他人员的信任基础实现案件突破。例如,谈话对象富某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拒不交代其朋友及本人的相关问题,谈话人员找到其信任的涉案人员做通他的工作,最终富某如实供述了自身问题。

五是做好情绪管理。情绪是谈话人员表达态度的重要方式,谈话人员应根据需要向对方表现特定情绪,以促使谈话对象向供述转化。首先,谈话人员应严禁针对谈话对象人身的批判,防止双方因此陷入个人矛盾导致的情绪冲突。其次,谈话人员在谈话中代表的是组织而非个人,应当从大局出发,对待有情绪的谈话对象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理解,做好谈话对象的情绪安抚。最后,如果因谈话对象情绪不稳导致双方存在一定对立情绪时,谈话人员应当主动消除对立情绪,用行动教育对方直面问题,将谈话拉回至案件具体问题上来。

(李曌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纪委监委)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涉房贿赂认定的若干情形